四月的天氣,溫柔了許多。
清明節(jié)如期而至,看著好多孩子跟隨爸爸去河壩上砍楊柳,也讓我想起了小時候跟著哥哥們砍楊柳的場景。
那時候歡快地跑著去河壩,仿佛就像去放風(fēng)一般,在孩子們的意識里,哪里知道清明節(jié)的哀傷。哥哥在樹上砍著楊柳,我在樹下等著他一枝枝的往下扔,心想再長大點,我也要上樹去砍。收工后就一人扛幾枝在肩膀上,有時候重得扛不動了就拖在地上拉,跑著鬧著帶回家。家里早已準備好了上墳所需要的東西,而我最關(guān)心的,就是奶奶跟媽媽蒸好的饃。這個饃可是有講究的,女孩子拿的是“糕子饃”,饃是半圓形,就像荷葉餅,一圈夾著棗,中間有顆雞蛋,男孩子拿的是“圖獅子”,就一個圓饃,中間有顆雞蛋。很顯然,我想要“糕子饃”,因為看著也好,吃著也美,人生頭一次覺得當女生還有這好處。急迫地跟著爸爸出了門,回頭給姐姐們拜拜,不忘說句你們在家好好吃饃、掃院子、擦桌子、做飯吧,誰讓女孩子不能上墳?zāi),瞬間又覺得還是男生好。等到了墳地見了大伯們,大人們開始忙活,我便會去找我的兄弟們,在周圍四處奔跑、嬉鬧,像撒歡的小馬兒。祭拜完,把雞蛋順著墳堆上滾落下來拿起來,大家就坐在墳前邊吃雞蛋饃邊聊著家常,聽著父輩們講著先人故事,回憶過去的生活,好像離開的親人也在旁邊一塊聽著、聊著。
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,每逢清明,兄弟們父輩們還會一如既往地坐在墳前,只是坐在身邊的人年長得少了一些,子輩們又多了一些,而講故事的人和蒸“糕子饃”的人,都到了墳的那頭。兒子見大人們聊得插不上話,便自告奮勇的給大家念起了詩歌: “《鄉(xiāng)愁》, 小時候,鄉(xiāng)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,我在這頭,母親在那頭;長大后,鄉(xiāng)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,我在這頭,新娘在那頭;后來啊,鄉(xiāng)愁是一方矮矮的墳?zāi),我在外頭,母親在里頭;而現(xiàn)在,鄉(xiāng)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,我在這頭,大陸在那頭。”
我想,這種想念的感覺就是一座矮矮的墳?zāi),我們在外頭,親人在里頭。
思念的心,從此刻到白頭;四月的天,永遠如此溫柔。
()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